让孩子带着礼仪走向社会
发布日期:2015-07-27浏览:1395
让孩子带着礼仪走向社会 对于古人来说孩子的教育,第一位的事情不是读书,学知识,而是学习做人,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。在儒家的知识体系里,读书与做人是一致的,我们读《论语》讲的几乎都是做人的道理。一个有良好品格的孩子,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,终究都是能胜任的。这一点无论是对孩子本人还是对家庭对社会,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事。但是现在许多家长认为,只有考试成绩才是真东西,品德好管什么用?只要不犯法就行。休息日,许多孩子在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,或者请家教补习功课,时间排得满满的。很多孩子手上有一大堆的证书,有各种各样的技艺证书,或者外语能力的证书,可就是没有做人的合格证书。考上大学之后不懂得如何处理各种关系,不懂得尊重老师,不懂得平等待人,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;一切以自我为中心,更有甚者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为他煲汤,洗衣服而自杀,结果成不了才,也成不了人。 我曾经在青少年成长礼仪辅导的过程中,有这样的案例:一个八岁的女孩,从来不愿意与人交往,见到客人或长辈躲藏在父母的背后,不愿意主动打招呼,更不懂得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。但是就在接受辅导的第十二天早上,当孩子踏入教室与老师和同学们热情的问候时,我突然发现这孩子变得很不一样,有一种光芒在她身上闪烁。探究其中原因,原来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大方得体,积极自信的气质,对老师和同学彬彬有礼,学习主动积极,主动帮助同学;父母也反映孩子在家里懂得尊敬长辈了,会主动关心父母,与同学关系融洽,能主动承担所能及的家务事了。父母觉得很欣慰,原来学习礼仪真的可以教化懵懂孩童。朱熹在《题小学》里说,古代小学就要教给孩子的洒扫、应对、进退一类的礼节,以及爱亲、敬长、隆师、亲友的道理,看起来都很简单,细小,但是这一切都是孩子修身,齐家,治国平天下得根基,不可小看。而且,洒扫应对,入孝出悌,必须在童稚时期讲习,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比较单纯,身上坏习气比较少,只要引导得当,就能根植于他们的心田。一步一步地引导,好的习惯就会随着他的年龄增长而增长,让孩子带着礼仪走向社会,而不会有教育不好的问题。 在辅导的过程中,有些孩子告诉我:“唐老师,我爸爸就是叼着个牙签与人讲话的。” “我爸爸开车带我出去玩的时候经常闯红灯的。”“我妈妈老是骂我奶奶老不死。”孩子就象一张白色的画布,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,不管你在上面画什么样的画,什么样的颜色,都会留下深深烙印,以后你想擦掉真的很难。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,如果自己都不懂得尊重他人,不懂礼让,不讲礼貌;在社会上不知道怎样待人接物,甚至随心所欲;在家里不懂得孝敬长辈……也许将来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行为的折射。 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既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,也是学习各种能力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,如果错过这个机会,到成年后再来学习,恐怕为时晚矣。鉴于人的行为具有承续性,学校、社会和家庭的礼仪教育都从应该小抓起,让孩子带着礼仪走向社会。